電動球閥廠家:球閥的發展史,您“造”嗎?
發布時間:2016-07-20 00:00:00來源:點擊:976
電動球閥廠家,球閥是在旋塞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閥門新品種,它有一個中間通孔看球體作為閥門的啟閉件,兩側有兩個非金屬或金屬制造的密封座,包容在一個閥殼內,通過閥桿,使之做90°回轉,借以完成閥門的“開”“關”功能。與其他閥門相比較,球閥的全通徑、低流阻,與開關迅速,便于實現自動化的兩大優點,在半個多世紀以來,幾乎在所有的工業領域,從低壓到高壓,低溫、極低溫到高溫,從單相流道氣固、液固和氣液雙相流,從潔凈介質到腐蝕性介質,獲得了廣泛的應用,發展成為閥門制造業中*大的一種閥類。
球閥*早發明可追溯到1910年3月28日,美國人R.L. Hobbs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一份閥門結構的申請,并于1911年6月28日批準,專利號為982815。該發明涉及一種閥門的類型,一個球狀的啟閉件,置于閥殼的中心,兩側各有一個環狀密封座,通過閥桿使球形關閉件做90°回轉,借此達到開啟或切斷流體的功能。這是球閥*早的雛形。
但是,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,球閥才開始得到迅速的發展。這是由于1943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PTFE四氟塑料。這種材料具有一定的強度、較低摩擦系數和優秀的耐腐蝕性能,適宜用作球閥的密封座;另外,車球機與磨球機的進步,能夠制造一個圓度好的球體,封閉在閥殼內,就是一臺典型的浮動球球閥。
*初的球閥就是現在稱之為的浮動球球閥,球是浮動的,閥座是固定的。在介質作用下,啟閉件球體的球心會微笑的偏離閥桿軸線,這種結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只使用與低壓(*高64 bar),中小口徑(8”以下)??趶降脑龃?,兩個PTFE制造的固定閥座不能支承球體重量,無法獲得有效的密封,或者加持力過大,啟閉力矩大大增加。這樣,就出現了支承球球閥,球體上有兩個支耳,并有滑動軸承支承,保持球體回轉中心不變,而閥座是浮動的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,球閥幾乎在所有工業領域均可取代傳統的閘閥、截止閥,成為閥門工業發展*快、銷量*大的閥門品種。
我國球閥的發展,源于兩個各自獨立的系統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:
階段:大致為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間。1958年在北京展覽館展出日本的浮動球球閥,國內通用閥門制造業以此樣機和樣本為基礎,發展成Q41系列球閥。爾后,引進日本KTM固定球球閥結構,發展了Q47系列固定球球閥。另外,為滿足航天工業發動機地面試驗的需要,以及燃料、氧化劑儲運設備的需要,參照原蘇聯的有關資料發展竣工系統用氣動不銹鋼球閥,而產品設計基礎均參照原蘇聯貝科夫的《球閥》一書。貝科夫式以為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試驗的工程師,這本書的某些內容被手機在閥門手冊中。
第二階段:大致為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間。改革開放以后,美國閥門產品和ASMW/ANSI的有關閥門設計、制造、試驗的標準及其相關材料標準為國內閥門界所接受,并以ASME B16.34為閥門設計標準,推出美標系列的球閥產品。
第三階段:及至21世紀開始,我國球閥在長輸管線球閥與金屬密封球閥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發展。1970年以前的球閥和蝶閥都是軟密封,而無金屬密封。這有兩個原因,一是球閥已覆蓋閘閥的大多數應用領域,而是認為金屬密封結構簡單,適用于閘閥、截止閥。金屬密封球閥*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。